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
《一》國畫的工具和材料
一.參考網站
(1) 翰廬http://www.yasue.cc/index.html
(2) 台灣墨魂書畫藝術論壇http://twmorefun.e.forumable.net/tc/index.php
(3) 書法藝術http://www.geocities.com/chin_penmanship/new_page_2.htm
二.筆
1.筆的起源
(1) 被列為文房四寶之首是毛筆。相傳毛筆是秦代大將蒙恬創造的。晉人張華的《博物志》上就有「蒙恬造筆」的記載;南朝周興嗣《千字文》中也有「恬筆倫紙」之說,都把蒙恬作為製造毛筆的始祖。
(2) 近幾十年,隨著考古新發現,毛筆的產生,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。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,由新時器時代彩陶上繪製的各種圖案,可以推測當時的人們已懂得使用某種近「筆」與「顏料」的器具來彩繪。而在河南安陽附近的殷墟,則有紅筆寫成的甲骨與墨寫的陶片相繼出土,由這些出土的文物可知,當時確實已有筆、朱液與墨。東周的竹木簡、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。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,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。其後,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,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、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,及長沙馬王堆、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、甘肅省武威、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、內蒙古古居延地區的漢筆等都有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。
(3) 1954年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的一座戰國墓中出土的一支毛筆,筆身套在一支小竹管內,筆桿竹制長18.5釐米,徑0.4釐米,筆毛長2.5釐米,是極佳的野兔箭毛所制,極宜書寫簡牘。還有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支毛筆,其形制和戰國筆大致相同,並在此基礎上有所改良。該筆在竹管的端部鑿成腔,以納筆頭。整枝毛筆納入一個和毛筆等長的細竹筒中,竹筒中間的二側,鏤有8.5釐米的長方形空糟,以便取用毛筆,竹筒髹以黑漆,並繪有朱色線條。蒙恬時代的筆,製作已非常精良考究。蒙恬創筆未曾見諸正式的史書,據《史記》記載,他在做大將之前,「嘗書獄典文字」。唐韓愈《毛穎傳》中說蒙將軍南伐楚國,曾獵山兔而制筆,獻於始皇。毛筆因此有了「管城子」和「中書君」的別稱。由此,我們可以推想,蒙將軍是一位制筆專家,在工藝改革上負有盛名。
(4) 1973年,湖北挖到漢朝的五大夫墓中,發現陪葬的文房四寶─筆、墨、木片、硯,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文房四寶的遺跡。
2.筆的種類
(1) 中國毛筆產地很多,依產地和製作工藝不同,大致分為"湖筆"和"湘筆"兩個流派。浙江、江蘇、上海、安徽以至北京所產均屬「湖筆」系列;江西以南大體上屬「湘筆」系列。
(2) 按筆頭大小分為大、中、小三種。除一般的大、中、小楷外,再大的有京楂、鬥筆、提筆、屏對等,再小的則有圭筆。
(3) 筆毛長短分為長鋒,中鋒,短鋒。
(4) 筆管的質地分為有水竹、雞毛竹、斑竹、棕竹、紫擅木、雞翅木、檀香木、楠木、花梨木、況香木、雕漆、綠沈漆、螺細、象牙、犀角、牛角、玳瑁、玉、水晶、琉璃、金、銀、瓷等,不少屬珍貴的材料。
(5) 按筆的用途,還冠以雅號的有:冰清玉潔、珠圓玉潤、右軍書法等等,此類筆多數質量較好,大小適中,有數十種之多。
(6) 毛筆的性質
→硬性之筆毛如鬃毛筆,紫毫筆,狼毫筆,鼠毫筆。
→軟性之筆毛如羊毫筆,雞毫筆。
→中性之筆毛如兼毫。(如三紫七羊毫、五紫五羊毫、七紫三羊毫。)
(7) 依據制筆的原料不同分為狼毫筆、羊毫筆、紫毫筆、兼毫筆幾種。
→狼毫
(A) 筆頭是用黃鼠狼尾巴上的毛製成的。以東北產的鼠尾為最,稱"北狼毫"、"關東遼尾"。狼毫比羊毫筆力勁挺,宜書宜畫,但不如羊毫筆耐用。筆性剛健,彈性強,但較易磨損而頹敗,適合作畫。
(B) 常見的品種有『蘭竹』『寫意』『山水』『花卉』『葉筋』『衣紋』『紅豆』『小精工』、『鹿狼毫書畫』『豹狼毫』『特製長峰狼毫』『超品長峰狼毫』;『崩雲』『游霧』『薄意小筆』『法筆』『胎毛筆』『文昌筆』『日本圭筆』『日本面相筆』。
(C) 『崩雲』『游霧』適用於「山水、四君子、各體書法、書譜‧道因法師碑、墓誌銘」筆部為純狼毫,筆心尖部除少量上兔毫外,皆為純狼毫,筆肚佐以豬鬃,為狼毫類極品。
(D) 『大蘭竹』『中蘭竹』『小蘭竹』適用於「書畫皆宜;山水、蘭竹;二王、初唐、虞、歐、褚;趙、瘦、金等書法」以冬狼毫為主,內含牛耳毫、豬鬃。
(E) 『小精工』『薄意小筆』『法筆』『胎毛筆』『文昌筆』適用於「小楷上品,勾勒、白描均宜」以狼毫為主,筆肚加少許貍毛。
(F) 『山馬』適用於「山石、樹枝、嶺南派粗獷豪邁、虛實並陳線條之表達獨樹一隔」以貍毛為主要原料,內配少許豬鬃。彈性、硬度俱佳,聚、散應用揮灑自如。
→羊毫
(A) 筆頭是用山羊毛製成的。羊毫筆比較柔軟,吸墨量大,適於寫表現圓渾厚實的點畫。比狼毫筆經久耐用。此類筆以湖筆為多,筆性溫馴,彈性弱,隨心所欲,硬軟皆可表現較耐按重,不易磨損,故壽命長。
(B) 常見的有『大楷筆』『京提(或稱提筆)』『聯鋒』『屏鋒』『頂鋒』『蓋鋒』『條幅』『玉筍』『玉蘭蕊』『京楂』;『祥雲』『大鵝』『湖筆』『白圭』『霜重』『雞距』『出岫』『排筆』『大羊毫斗筆』。
(C) 『霜重』適用於「篆、隸、顏、柳、行草」白尖峰羊毫特製,毛料豐厚紮實,筆勁雄渾。
(D) 『雞距』『出岫』適用於「楷、隸、篆、行草皆宜」白尖峰羊毫特製,筆性溫潤彈性佳。
(E) 『排筆』『大羊毫斗筆』裱褙用。
→紫毫
(A) 筆頭是以兔毛製成的,因色澤紫黑光亮而得名。此種筆挺拔尖銳而鋒利,彈性比狼毫更強,以安微出產的野兔毛為最好。
→兼毫
(A) 筆頭是用兩種剛柔不同的動物毛製成的。此種筆的優點兼具了羊狼毫筆的長處,筆性中和,介於狼毫、羊毫之間剛柔適中。
(B) 種類有調和式、心被式。常見的有『羊狼兼毫』『羊紫兼毫』『五紫五羊』;『豹狼』『鹿狼』『長流』『如意』『白雲』『七紫三羊』。
(C) 『如意』適用於「各種書法極品」以上等白尖鋒及最佳之狼毫製成,書畫聖品,為最優美之兼毫。
(D) 『長流』『流雲』『秋毫精勁』適用於「歐、褚、顏、柳、隸、篆各體皆宜,寫意花鳥揮灑表達之最佳工具,更宜渲染」採用上等白尖峰、狼毫、牛耳毫、豬鬃,為上乘之兼毫,筆性靈順、剛柔相濟。書畫家一致推崇。
→除此之外,還有用雞毫、山馬、鼠須、豬鬃等製成的筆。還有白羊毛、青羊毛、黃羊毛、羊須、牛耳毫、馬毛、鹿毛、麝毛、獾毛、狸毛、貂鼠毛、鼠須、鼠尾、虎毛、豹毛、狼尾、狐毛、獺毛、猩猩毛、鵝毛、鴨毛、雞毛、雉毛、豬毛、胎髮、人須、茅草等。
(5) 個人愛用:台中黃記特製『得心應手』
3.筆的製法
(1) 中國自隋,唐以來制筆工藝就有很高水準,到了明清制筆技術更有提高,是中國制筆工業的鼎盛期。制筆工藝大致要經過浸,撥,並,配等70多道工序。筆是由筆尖和筆桿兩個部分組成的。
(2) 筆尖:製作毛筆筆尖的材料主要是獸毛禽羽,即動物纖維,少量也有用植物纖維的。「筆之所貴者在毫」,毫的使用對於筆來說是十分關鍵的。選毫不同,決定了筆的長短,粗細的不同特點。
(A) 狼毫:用狼毛製成。狼毫其力介乎羊毫,紫毫之間。質較脆,不耐磨擦。南方通體狼毫,佳者用狼尾,用水發開全毫,用之最宜;北筆內用狼放,中實以麻,外覆免羊毫,發透全筆,實用梢差。
(B) 羊毫:用羊毛做成。古代以浙江嘉興,硤石生產的羊毫為第一,秀水等縣次之,多以青羊毛為之。羊毛其質柔,於黑夜擇光取之,謂之宿羊毫(此毫能受墨,但不易使用)。取之乳際者,謂之乳羊毫(其質柔和,惟毛短不能作大字)。取諸小羊者,謂之子羊毫。保存日久者,謂之陳羊毫(陳毫柔中有剛)。
(C) 紫毫:用紫色兔毛製成。亦名「紫毫筆」「紫霜毫」。兔毫有紫和花白之分,紫毫取自兔脊及尾。純用紫毫,軟而圓健,若兼花白,則堅強勁利。唐白居易有「紫毫筆」詩。
(D) 兼毫:用兩種以上不同的毫製成。一般以狼毫或紫毫與羊毫合制而成。有直稱兼毫者如紫兼毫,有表明配合成分多寡者,如三紫七羊,七紫三羊,五紫五羊各種。紫,狼兼者曰紫狼毫,狼,羊兼者曰狼羊毫,雞,狼兼者曰雞狼毫,鹿,狼兼者曰鹿狼毫。紫兼花白者仍曰紫毫,以同用兔毫也。兼毫制法:以一種毫為芯柱,他種毫覆也。也有攙雜為之者如作大字用之鬃筆,即攙雜羊毫。
(E) 兔毫:用兔毛製成。古代出宣州(今宣城)溧水縣中山,在縣東南十五裏。制筆精妙,見《元和郡縣誌》載《右軍筆經》:「中山兔肥毫長故可用。」《初學記》引王羲之《筆經》:「漢時諸郡獻兔毫,出鴻都,惟有趙國毫中用。時人鹹言免毫無優劣,管有巧拙。」衛夫人《筆陣圖》有「取崇山絕仞中兔毫,八九月收之,筆頭長一寸,管長五寸。」
(F) 鹿毛:鹿之細毛所制筆。五代馬縞《中華古今注》:「蒙恬始作秦筆耳。以柘木為筆,鹿毛為柱,羊毛為被,所謂蒼毫,非兔毫竹管也。」唐段公路《北戶錄》:「鹿毛筆,晉張華嘗用之,不下兔毫。」是知在古代鹿毛常被用以制筆,其效能和兔毫相仿,然總不及兔毫普遍。
(G) 貂毫:即紫貂之毛。又分黑貂,林貂,形似黃 ,體色暗褐,其尾末端毫較長,宜於作為毛筆原料,所作筆較圓勁豐滿。
(H) 馬毫:取于馬身各部位之毛。有馬尾毛,較長,勁健,宜做特大筆;有馬鬃毛,毫粗壯直圓,硬度較豬鬃弱,宜做匾牌大筆之毫。
(I) 豬鬃:以豬勁部的長毛為毫料,多制排筆和漆筆,或兼摻其他毫用,也可作抓筆毫。
(J) 胎毛發:用嬰兒第一次理髮時剪下的頭髮作毛筆原料。發質細柔,鋒穎尖,可聚而成筆尖。
(3) 至於用植物纖維製成的筆尖,首推白沙茅龍筆,又稱茅筆。此筆以茅草捶細,取其草莖紮束而成。傳為明代陳獻章所創作。陳獻章(1428-1500)字公甫,號山居,廣東新會人,所居村曰白沙,世稱白沙先生。黃佐《廣州人物傳》載,獻章「嘗束茅代筆,人爭效之,謂之茅筆字」。白沙茅龍筆今廣東尚有製造,有大小數種。其他用植物,動物纖維製成的筆尖還有藤筆,竹筆,鋰毫筆, 須筆,人須筆, 毛筆,雞毛筆等等,它們在歷代制筆史中也都有過記載。
(4) 筆桿:筆桿也稱筆管,是用手執筆的部分。筆管的材料以竹制的較普遍,竹取材較易,輕便實用,物美價廉。
(A) 竹管有:白竹管,方竹管,紫竹管,棕竹管,斑竹管,湘妃竹管和馬鞭竹管等。
→白竹管:指的是一般的白竹,盛產于中國廣大的南方地區。白竹管截取竹莖中細,結,堅,直的部分,並以在冬天取材為宜,因冬天竹生長處於休眠狀態,其竹不易蛀,變形和燥裂。
→方竹管:方竹產於浙江杭州,紹興一帶,竹杆方形,不粗,連長約1~2.5釐米,正方形,白色,較稀有。除方形之外與一般白竹無異。
→紫竹管:紫竹產於浙江普陀山,浙江杭,嘉,湖等地也有。竹色紫紅,由竹皮至竹芯一色,竹杆細小,宜作筆管。
→棕竹管:棕竹色紫黑,有直形的紋,平細而堅韌,產于東南沿海,為常年綠的灌木形竹,宜制扇骨和筆管。
→斑竹管:產于廣西和浙江,福建等地的細竹,也稱梅蘆竹,莖勻杆直,有灰褐色和灰紫色的圓斑紋,製成筆管能增添自然美的風韻。
→湘妃管:產於湖南等地,竹表皮白色而帶有紫褐色的圈狀圓形斑紋,非常美麗。傳說舜有二妃女皇,娥英,聞舜死於湖南九嶷山,大慟,淚幹血出,滴竹成斑。明清之湘妃竹製品價高昂,有仿品,謂之「燙妃」,即在白竹上用烙鐵燙出斑痕。
→馬鞭竹管:竹矮小,節短,曲而老,以作馬鞭而名。以馬鞭竹為筆管,形態奇特,古意盎然。產於湖北,湖南,四川等地。
(B) 玉管:古代的玉筆管都以產自新疆天山的和闐玉製成,分成白玉,青玉,黃玉,碧玉,墨玉等品種,色美,質細,可供珍藏和賞珍,亦實用。
(C) 玳瑁管:以一種稀有昂貴的材料製成,即用海甲殼中黑及黃色透明的元甲製成。
(D) 雕漆管:剔漆管,填漆管,黑漆描金管,彩漆描金管等,均為漆管。在漆管上以雕,填,剔,描手法繪圖案,美觀華麗。
(E) 象牙管:以象牙製成的筆桿,質地堅硬,潔白,細膩,較為珍貴。
(F) 瓷管:以燒瓷土而成的筆桿,施釉後,經1300 以上高溫燒煉而成。質地堅硬,不實用,但有藝術價值。
(G) 木管:有硬木,烏木,楠木,檀香木,雞 木等製成的筆桿。多產於中國廣東,四川,雲南地區,大多木質堅硬,花紋美麗,個別是木質有特殊的香味,均為上等筆桿材料。
(H) 琺瑯管:以銅通順景泰藍施釉燒制而成,筆桿較重,華麗美觀,多為賞玩筆,或用以別種筆管做鬥的材料應用。
(I) 犀牛管:即犀牛角製作的毛筆桿,較為稀少,故珍貴。
(5) 歷代制筆不但講求實用,而且注重筆桿的用料及裝飾,通過在質料上的鑲嵌,雕刻,描金,施釉燒制等不同藝術手法達到雕鏤精致,色彩豔麗。筆桿裝飾圖案有雙龍,雙鳳,龍鳳戲珠,八仙,雲鳳,雲蝠,古錢紋,人物山水,詩詞等,以寓意吉祥如意,平安等內容居多。
4.筆的選擇
(1) 筆桿方面
(A) 清朝的唐秉鈞從實用的觀點,提出選擇筆桿的四個要點:
→【堅】堅固耐用、不腐蛀、不破裂。
→【重】重則威,筆勁雄渾。
→【圓】 使各個方位均易於執筆。
→【直】運筆時,勁道直貫而下,易於出力,心手相應。
(2) 筆頭方面
(A) 妮古錄:「筆有四德,銳齊圓健。」考槃餘事:「製筆之法以尖齊圓健為四德。」所以傳統取捨毛筆的標準是尖齊圓健。
→【尖】是指筆鋒成尖銳狀,而毛料必須根根出鋒,毛身挺直。用於畫尖細線條、畫點。
→【齊】是指毛鋒整齊。但鋒齊並不等於鋒平。
→【圓】是指筆身須圓,筆鋒要正,使各方向皆能均衡出力,不致偏肩。束圓鋒正、落筆有力。
→【健】不是指彈性或毛料的剛硬,而是毛料與毛料之間貼襯得宜。
(B) 所以欲檢識毛筆的尖、齊、圓、健,有一定的困難,選購時除運氣外,搭配一家信譽良好的筆莊,是較可行的方式。
5.筆的使用
(1) 開筆:將筆毛沾些許清水、夏冷冬溫,用手輕捏筆毛,由下往上逐漸化開,依個人習慣不同,可將筆毛全部或局部化開,如果筆毛化開的不夠,筆頭會漸漸硬化,只有下面化開的部分才能使用,寫字會受影響。若浸於水中,最好懸吊,以免筆尖觸底變形。
(2) 使用前:先在冷水中沾泡再擦乾,使筆毛外部形成一層保護模,然後再沾墨書寫,以防墨汁所含的防腐劑侵蝕筆毛,並易於清洗。
(3) 使用中:通常只用筆頭三分之一的部分,如果使用過度,將會減短該筆之壽命。
(4) 使用後:將水龍頭打開,但水量不可太大,以手掌接住水流,在掌心形成一個水窪,將筆頭在水窪中輕壓,然後放入水中輕輕攪動,頻頻換水至清水不再變黑,最後用衛生紙或棉紙將水吸乾,吊在筆架上,使筆頭朝下懸空,將筆頭毛料稍微撥開、晾乾即可。
6.筆的相關用具
(1) 在梁簡文帝的「詠筆格詩」裡可知珊瑚、銅、桂木質料的筆格、筆山之屬與硯滴、水盛之類的文具,已置於桌上與筆墨相親,所以大眾對書道的重視,與講究範圍也日益擴張。目前較常使用的毛筆相關文具有下列:
→【筆格】暫時擱筆的架子,又稱筆擱,俗稱筆架,連成山脈形者稱筆山。
→【筆床】和筆架同樣的作用,只是形制不同。
→【筆筒】新筆或乾燥後筆頭不散開之毛筆,可倒置於筆筒內,否則容易沾染塵埃,導致筆根損壞、霉爛,或筆毛容易脫落。另一方面,多數的筆聚積筒中,可免散亂,便於取用。
→【筆盒】貯存毛筆之盒匣,可防塵埃,也可在盒內安放樟腦、冰片等以防蛀。亦可用筆捲。
→【筆洗】洗筆的盛水用具。選筆洗要項以白色瓷質三格者為佳,每次用畢須洗乾淨。
→【筆掭】又稱筆硯,用於驗墨濃淡或理順筆毫,常制成片狀樹葉形。
三.墨
1.墨的起源
(1) 在新石器時代,我們的祖先就知道利用黑色作為美術裝飾了。從國內先後發現的幾百處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址來看,這一時期已出現了陶器,並有紅灰黑彩之分,其中黑陶和彩陶更為優美。
(2) 從殷墟發掘的甲骨中,有墨書甲骨一類,一般都寫在正面的。可見,殷代已掌握了用墨書於甲骨,還用墨與朱砂塗甲骨上所刻文字,以示清晰。
(3) 最早有墨的記載的古文獻是<尚書>和<儀禮>,前者記載了墨刑,後者記錄了黑繩。後漢李尤《墨面銘》說:「書契既造,墨面乃陳。」可見墨的出現是很早的。
(4) 隨時代的需求,出現了觀賞墨(即珍玩品)及禮品墨。墨歷來倍受文人、書法繪畫家們的喜愛,並加以收藏。自宋以後,名墨逐漸成為文人書案上的陳設、欣賞品,要求墨質精良,而且追求形式與裝飾美觀,這就促使墨形成了一種工藝美術門類。成為人們形式與裝飾美觀,這就促使墨形成了一種工藝美術門類,成為人們珍藏的藝術品。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「墨成不敢用,進入蓬萊宮」的詩句,正是這種風氣的寫照。這種玩墨鑒賞之風,至嘉靖、萬曆時期更加盛行,並開始出現了成組成套的叢墨,墨的裝飾圖案,更是千變萬化,已達到紛然不可勝識的步,這種叢墨注重形式變化多樣,圖案裝飾新疑紛呈,也講究外部裝潢。多用墨漆描金匣儲存,也有用金絲楠木或烏木做匣的,造型精巧,保存和攜帶安全方便,更有以木製成手卷式盒,表面用錦緞裝裱。一邊連接小幅書畫,類同書畫卷軸一般,非常別致。
(5) 鑒賞墨:如故宮收藏的『乾隆禦詠西湖十景十色墨』,色彩各異,墨的形式富於變化,一面為陰文楷書填金,乾隆禦詠西湖十景十色七言律詩,一面浮起詩中所詠西湖十景圖畫。依次為【曲院風荷】【花港觀魚】【蘇堤聞鶯】【斷橋殘雪】【三潭印月】【雙峰插雲】【柳浪聞鶯】【南屏晚鍾】。畫面的構圖,以極簡練的手法刻畫出主題的基本特徵,藝術地再現了杭州西湖的美麗景色,形象地反映出200多年前,西湖十景的歷史風貌,是較好的鑒賞墨。
(6) 由於明清兩代書畫受各流派的影響,其風格有所不同;因書畫風格的不同,其墨模雕刻技巧、手法,顯然有時代的區分。明代的書法多遒勁,雕刻手法為了表達遒勁,刀法則需要深厚,才能顯示字體雄健,陽文字鋒芒峰曆,圭角嶄然。清代書法多秀潤,雕刻手法必須掌握精秀潤細的刀法,才能表達柔麗清雅,繪畫與書法完全一致,因之明清兩代雕刻墨模的技巧,以明清兩代書畫不同的風格,而形成兩大流派,明代墨模,其刀法多深厚有力;清代墨模,其刀法多柔研精細。其所以不同,實因書法繪畫風格不同所致。這樣對鑒別明清兩代名墨,就可掌握內涵。
2.墨的種類
(1) 墨色濃淡之變化,可表現書法之韻味,如此書法之美遂多彩多姿。墨如繪畫之顏色,作用很大,種類有石墨與松煙之別。
(A) 石墨:石墨乃自然之物,是一種「悉如墨」之山石。上古無松煙墨,要寫書法唯有使用石墨,以石墨做書之證亦有不少。但石墨做書自魏晉以後無聞,石墨之用於做書,乃在魏晉之前,後則為松煙所取代,書法遂轉入另一新境。但今天既已無存,在這裡就不討論了。
(B) 松煙墨:松煙至魏晉之後取代石墨之地位。黑且亮,適一般作畫。松煙起源甚早,至漢代已有名貴松煙。歷代製墨名家中,享名最盛者為南唐李廷珪,相傳其質地之堅硬,不亞於石墨,且「其墨能削木,誤墜溝中,數月不壞」。後世之製墨名家尚有北宋潘谷、元吳國良、明程君房、方于魯,及清以來曹素功、胡開文等,皆堪稱巨擘。
(C) 油煙墨:暗黑無光,適書法、人物、翎毛。
(D) 漆煙墨:黝黑有光,適於作畫。
3.墨的製法
(1) 墨的歷史也比較久遠,僅次於筆。早期是利用天然的石墨或蒸煮後用鬲、鼎之腹下的黑胭脂即炭黑。在竹木簡牘上一度用漆書,秦晚期出現了調製成型的墨丸。
(2) 秦漢魏晉南北朝分石墨、油煙墨和松煙墨。松煙墨是以松煙、丁香、麝香、乾漆和膠製成。手握成丸,亦稱螺。
(3) 魏出現了制墨名手韋誕(仲將),用上好醇煙做原料制墨,史稱「仲將之墨,一點如漆」。此時墨質鬆軟,做成丸之形。
(4) 隋唐五代宋墨,隋唐制墨業有北方的上穀與潞州。唐末戰亂頻繁,社會動蕩,易水墨奚超渡江遷居歙州,制墨貢南唐,得到統治者賞識,於是賜奚超姓李氏。由奚超開闢的歙州制墨業至其子時,始集大成。制墨原料仍用松煙搭配珍珠、玉屑、龍腦等材料,還要和以生漆搗十萬杵,南唐制黑業工藝在五代十國時期居全國之首位,主要產地是皖南歙州,奠定了宋代以至元明清制墨手工藝大發展的雄厚基礎。
(5) 宋代制墨業繼續發展,仍採用松煙,油煙,質量有很大提高,名匠輩出。僅《輟耕錄》載有名工張遇熙豐間(西元1068-1085年)創用油煙制墨之法,以油煙入腦、麝、金箔制貢禦墨,名為『龍香劑』。歙人潘谷宋元祜時(西元1086-1094年)成為制墨家而名噪一世。手制『松丸』『狻猊』等墨,「遇濕不敗」「香徹肌骨,磨研至盡而香不衰」,譽為「墨中神品」,死後稱為「墨仙」。全國最大的制墨基地仍為歙州,歙州每年進貢龍鳳墨千斤。
(6) 元代制墨業承宋代之後繼續發展。著名的制墨工匠就有11人,各自所傳,可以仿古。
(7) 明代制墨業仍以安徽最雄厚,人材濟濟,名工輩出。僅據明末麻三衡《墨志》所記載徽州地區墨工已達120餘人。這時更加廣泛的使用桐油煙制墨,集錦墨開始露頭並受到好評。文人也參與制墨,形成歙州與休寧兩個墨派,這是安徽墨業的時代特點。如:故宮收藏的潘嘉客款『荷瓣墨』,朱一涵款『青麟髓墨』『天寶九如墨』、程公瑜款『竹節墨』、羅小華款『世寶墨』、汪鴻漸款『鳳池墨』、葉玄卿款『天門山墨』等都是皖南名墨。成化年款長方紫色『友香禦墨』、隆慶年款朱色『龍香御墨』、赭色『如意式龍香禦墨』、綠色銀錠式『龍香禦墨』等,都是明代皇旁御用之墨,距今已有四五百年之久仍完好如新,是十分難得的。
(8) 程君房繼羅小華之後成為墨業巨頭,著《墨苑》十二卷,刊500式墨。【歸馬牧牛圖】墨、『大國香墨』是程氏佳墨。方于魯原與程氏二人所制墨『九玄三極墨』被譽為「前無古人」的佳作,他著《墨譜》六卷,廣為流傳,並載385式墨。『雙鴛鴦彩墨』『文犀照水墨』『蘭台長方墨』是方式的代表作。
(9) 休甯派有汪中山,邰青山等,有首創『集錦墨』的功勞。
4.墨的選擇
(1) 質細:選墨首重質地細緻,則所謂製煤時所得煤灰粗細得中,無白灰夾雜其間,膠亦可均勻,兩者完全融合,故質地精純,輕敲聲音清響、上硯自然無聲、斷面無細孔。這點只須磨了自然知曉,用看的並不能完全明白。
(2) 膠輕:指含膠不宜過重,過重則黏性多而滯筆,過輕又質地而無光彩。「凡煤一斤,古法用膠二斤。」此即為煤、膠的「黃金比」,所謂「對膠」。膠過輕或太重皆不好,但選擇之法,須待書寫後才能知道,如果墨雖濃而不黏稠,又容易施筆,就是好的了。也有另一種以輕重判別的方法,膠多則輕,膠含量適中的話就沒有畸輕畸重的感覺。
(3) 質堅:指墨之質地堅硬,浸水不易化,李延珪墨的「能削木」就是如此。如果在製墨的膠與煤比例論當,擣的次數也足以使之充分融合到不可分離的程度,質地自然細而堅硬了。
(4) 墨色紫而亮:墨的黑是因為煤,過多就會黑而無光;亮則因為膠,過多則光而不黑,製墨之難,難於煤與膠之調配,所謂「對膠法」,兩者名半,則烏黑有光澤。
(5) 紫光為上,黑色次之,青光又次之,白光為下。
(6) 墨味香而輕: 墨以有惡臭的煤,易腐的動物膠為主要原料,所以需要加點龍麝,一來可以散發宜人清香,二來可以防腐,但是含量也需適中,太多會降低煤與膠之成份,太少又不能達到功效,皆非善類也。
5.墨的使用
(1) 以清水逐漸加入:研墨需加清水,若水中混有雜質,則磨出來的墨就不純了。至於加水,最先不宜過多,以免將墨浸軟,或墨汁四濺,以逐漸加入為宜。
(2) 墨正:柳公權有所謂的「筆正」,磨墨也是如此,心正墨亦正,墨若不正偏斜,既不雅觀,磨出的墨也不均勻。
(3) 力勻而急緩適中:磨墨時用力過輕過重,太急太緩,墨汁皆必粗而不勻。用力過輕,速度太緩,浪費時間且墨浮;用力過重,速度過急,則墨粗而生沬,色亦無光。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指按推用力「重按輕移」,輕重有節,切莫太急。
(4) 濃度適中:這裡要先澄清一下,即使是董其昌的淡筆,也是用濃墨寫的,差別是在蘸墨的多寡,而不是墨的濃淡。如果墨汁含水過多,筆一下到紙上便迅速擴散,形成一團團大小不一、形態各異的墨團,怎麼有筆畫可言?但也別矯枉過正了,拿濃到像半凝果凍的墨來寫字也是很可怕的。還需記得用潔白紙,以濃墨為佳,若用有色紙,則可以稍淡。
(5) 隨磨隨用:用墨必需新磨,因墨汁若放置一日以上,膠與煤逐漸脫離,墨光既乏光彩,又不能持久,故以宿墨作書,極易褪色。而市面上所售的現成墨汁,有些膠重滯筆,有些則濃度太低,落紙極易化開,防腐劑又多,易損筆鋒,不宜採用。
(6) 儲放匣內:研墨完畢,即將墨取出,不可置放硯池,否則膠易黏著硯池,乾後不易取下,且可防潮溼變軟,兩敗俱傷。也不可以曝放陽光下,以免乾燥。所以最好還是放在匣內,即可防溼,又避免陽光直射,不染塵,是最好方法。
(7) 好墨須用好研磨;墨條不可兩頭磨。
6.墨的相關用具
(1) 【調色盤】調墨、調色之用,選擇要項以白色瓷質、5~6寸圓碟邊薄且弧度大者為佳,每次用畢須洗乾淨。
(2) 【顏料】傳統性的國畫顏料,多利用天然產物提煉或磨製而成。以草色的植物性顏料和石色的礦物性顏料二大類為主;另有金、銀二色的金屬性顏料。
(3) 【膠】動物皮筋骨角敖成,調和粉末顏料及防色彩滲透時用,動物膠需浸泡二小時、再以小火煮攪拌至溶解即可使用。常見膠名:『鹿膠』『牛膠』『鰾膠』『廣膠』『阿膠』『漆姑汁』
(4) 【臂擱】又稱秘閣、擱臂、腕枕,寫字時為防墨沾污手,墊於臂下的用具。呈拱形,以竹制品為多。
(5) 【墨床】墨研磨中稍事停歇,因磨墨處濕潤,以供臨時擱墨之用。
(6) 【墨匣】用於貯藏墨錠。多為漆匣,以遠濕防潮。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紋,或用螺細鑲嵌。
四.紙
1.紙的起源
(1)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,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勳。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,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,煥發著獨有的光彩。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。
(2) 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,人們是採用什麼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?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,最早的人們是採用結繩來記事的,遇事打個結,事畢解去。後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,所謂「甲骨文」。在青銅產生以後,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,即「金文」或「鐘鼎文」。再後,將字寫在用竹、木削成的片上,稱「竹木簡」,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「牘」。同時,有的也寫於絲織製品的嫌帛上。先秦以前,除以上記事材料外,還發現了刻於石頭上的文字,比如著名的「石鼓文」。
(3) 一般人們皆知,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。但近年的考古發掘,卻對此提出了疑問。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,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,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。這些右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。
(4) 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,可以分別排列為: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,西漢中期的灞橋紙、懸泉紙、馬圈灣紙、居延紙,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。這些紙不但都早于蔡倫紙,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字體,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。
2.紙的種類
(1) 造紙的主要源料多為植物纖維,以竹與木為主,木之纖維柔韌,製成之紙,吸墨較強;竹之纖維脆硬,所製之紙,吸墨性較弱;
(A) 弱吸墨紙類:多係竹纖維製成,紙面較光滑,墨浮於表面,不易慢開,所以色彩鮮豔。以牋紙類為主,如澄心堂紙、泥金牋,還有今之洋紙也屬之。
→『澄心堂紙』:為南唐李後主所使用之名紙,與廷圭墨齊名。特性平滑緊密,有「滑如春冰密如璽」之稱,為弱吸墨紙之上品,差一點的稱『玉水紙』,次差的稱冷『金牋』。「輕脆」,即其特性。
→『蜀牋』:據說西蜀傳蔡倫造紙古法,所產『蜀牋』,自唐以來頗富盛名,如『薛濤牋』『謝公牋』等。據說其地水質精純,故其紙特優。『謝公牋』以師厚創牋樣得名,因有十色,又稱十色牋。『薛濤牋』則因濤得名,但此種彩色牋紙,雖係遵古法製成,染色易敗,不能傳久,為應酬把玩罷了。
→『藏經紙』:『藏經紙』乃佛寺用以書寫或印製佛經者,又名『金粟牋』,有黃白兩種。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牋、蠟牋,今天已很少見,冷光牋雖為表光之最下者,也很少見了。今天一般都用日本製的『鳥子紙』,但價格昂貴,又不能持久,實在也並不實用。
(B) 強吸墨紙類:多係木質纖維所製,吸墨性強,表面生澀,墨一落紙,極易漫開,書寫常加漿或塗蠟,光彩不若牋紙鮮明,較為含蓄,以宣紙類為主。雖然較晚出現,但今已取代牋紙,成為最名貴的書寫用紙。
→『宣紙』與『彷宣』:今日最名貴之書寫用紙便是『玉板宣』了。『玉板宣』,合桑、短節木頭、稻桿與檀木皮以以石灰浸之製成,吸墨性最強,質地最優。『宣紙』以安徽宣城而得名,但宣城本身實不產紙,而是周圍諸地產紙,皆以宣為散集地的原因。繼續來講名貴的『玉板宣』。這種紙可不是人人有辦法用的,因為它非常吸墨,所以運筆過慢的人,用的就很辛苦了:只要筆稍停,墨就會滲出來,形成一個大大的墨團!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,寫出別有風味的字,像包世臣的淡墨書,齊白石的大筆寫意畫等。因為『宣紙』過於吸墨難寫,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:或用砑光,或加膠礬,還有加漿而成的。經過改良之後的宣紙吸墨性略減,比較容易書寫。
→『毛邊紙』『元書紙』『棉紙』:宣紙昂貴,一般習字時多用毛邊紙。這種紙本來是用於印書的,但因為紙質好,有人買了書之後裁來練字,所以稱為『毛邊紙』。此紙所用原料,以竹為主,色呈牙黃,質地精良,和我們今天中小學生習字簿所用的機器製『毛邊紙』有很大的差距。『元書紙』和『毛邊紙』近似,但今已無聞。台灣所製的『棉紙』也可以算是這一類,質地漸佳,頗具韌性,價格亦不甚貴,可以做為習字用。
(2) 台灣常見的紙類
(A) 生紙:吃墨韻濃適合作畫,常見纸名『單宣』『雙宣』『玉版宣』『羅紋宣』『京和紙』『棉紙』『畫仙板』。
(B) 熟紙:又稱礬紙,不吃水適畫山水,常見纸名『蟬翼宣』『雲母宣』『礬棉』『礬京和』。
(C) 絹:生絲織成,亦有生熟之分,適合畫青綠山水。
(3) 其他:『竹簾紙』『白關紙』『七都紙』『六吉宣紙』『煮硾宣紙』『清水宣紙』『淳化宣紙』『虎皮宣紙』『臘箋』『泥金箋』『髮箋』『高麗箋』。
3.紙的製法
(1) 蔡倫的弟子孔丹曾往皖南從事造紙業,一直希望製造高品質的白紙為蔡倫畫像、修譜作偽紀念。某日,孔丹偶然發現幾棵檀樹倒入山溪溝邊,且因時日已久,樹皮被溪水浸得腐爛發:突然一個念頭閃過,孔丹立刻將腐爛的檀樹搬回家中,經過不斷的研究與嘗試,終於製造出品質極佳的白紙,人稱『孔丹箋』,即是後來的宣紙。
(2) 正式稱為宣紙並大量生產則是從唐朝開始,從唐代到清代之間,宣紙一直都被作為獻給皇帝使用的貢品。『宣紙』之所以稱為『宣紙』,是因為原產於安徽宣州府,且這些紙張都在宣城集散,故名之。
(3) 以青檀樹皮為主要原料造出來的宣紙,主要特色是不易蛀腐、不易變色、纖維細長緊密、質地堅韌柔軟、潔白平滑、吸墨性佳,最能表現中國書法與繪畫的特色。
(4) 如前所述,南唐的李後主最愛用宣紙作書畫,更曾命人製造大批宣紙,並建「澄心堂」貯存之,故稱為『澄心堂紙』。
(5) 唐代盛行『彩箋紙』,晚唐出現了種類繁多的紙張,如『竹紙』『麻紙』『楮紙』『桑皮紙』『藤角紙』。宋代則有『金粟山藏經紙』,另外,宋版經的印刷紙也很有名。
(6) 明朝宣德年間製造的紙張品質極佳,稱為『宣德紙』。到了清代,乾隆帝酷愛奢華豔麗的紙,故命人製『澄心堂紙』、『仿金粟山藏經紙』。
4.紙的選擇
(1) 質地柔韌厚密:選擇紙張的時候質地是最重要的,質地不佳的紙既容易損筆,又不易保存,古今名紙,莫不以品質見稱,如『澄心堂紙』「密如璽」,『玉板宣』「柔韌、耐久」。紙質堅韌緊密是最好的,選擇時以目測就可以知曉。
(2) 色彩潔白:紙如果不白,就是原料不好、或水質欠佳,都算不上是好的紙。潔白無比的『玉板宣』便以檀木為原料,『蜀牋』則「以浣花潭水造紙」,都是實例。若是染色的,也要精純潔白,才是本性佳之紙,但染色之紙不易傳久,若希望作品百年後能放在故宮博物院,還是避免使用的好。潔白不潔白用眼睛看就能明白,這也不需要我多言吧。
(3) 表面光澀適中:紙之表面有光滑和粗澀之分;光滑固易行筆,但若過滑而筆輕拂而過,便無筆力可言,若粗澀則與之相反,易得筆力,但過澀則難於施筆,易損筆鋒,所謂「細而不澀」也。這個可憑視覺與觸覺分辨,就不多談了。
(4) 吸墨適度:紙須能入墨,否則墨浮紙表,易於脫落,不能久存。一般而言,宣紙類吸墨較強,牋紙則反之。吸墨太強,若運筆稍慢,則點畫俱成墨團。但若吸墨性太弱,墨不易入紙,亦非所宜。故擇紙時要考慮到書體及個人運筆速度,要以墨汁能入紙但不成「團」為佳,選購時若店家允許,僅管用墨去試,一試便知。
(5) 據碑帖擇紙:臨摹碑帖,若要求形似神肖,不僅要注意到筆,紙也是條件之一。擇紙先辨其吸墨性,視真跡的入紙程度而定,入紙多則選用強吸墨紙,反之便選較弱者。若無法窺知入墨實況,如石板所印者,亦可就其風俗辨之,鋒芒顯露,神采奕奕者,多用牋紙類;溫潤含蓄,風華內歛者,則可選用宣紙類。
(6) 依個性擇紙:當然,個人的喜好也是該考慮的,否則若買回不愛用的紙,只怕用都不想用了。另運筆急者,宜選強吸墨紙,其墨方能入紙,行筆遲緩者,則可選弱吸墨紙,不然墨團躍然紙上,可不大妙。
(7) 紙的尺寸:一般紙張為2X4尺分為8張,每張1尺見方稱為1才;為水墨畫的計算單位。
5.紙的使用
(1) 宜平:書寫時必需平放,才易於書寫;若紙皺,便不易書寫了。惟有人寫古篆隸時,故意將紙揉皺,以求斑駁之致與古意。
(2) 潔淨:紙上污穢,會影響觀瞻運筆與墨色,灰塵也會影響運筆,若與墨汁相雜,墨既不堅,亦乏光彩。這雖然只是小事,但也是很重要的哦!
(3) 分格:書法書法,寫字最重法度,故「書」「法」並稱,尤重間架與章法,布置章法有縱行橫列之分,立定間架則有九宮、田字、米字諸式。線條亦有明暗之別,凡篆隸行草楷諸體都是如此,尤其是楷書更是重要;據說唐人重「法」,絲毫不茍,看留下來的名家諸法,其法度之謹嚴,空前絕後,故有九宮創於唐人之說。分格也需隨書體而定,法度最嚴的楷書和篆隸,縱橫需整齊,行列皆可畫分,而行草惟有直行,不宜加橫列,以免縛手縛腳,不得縱放。明線宜細,以免妨害觀膽,暗線用書宜輕,不必塗抹,以免損毀紙張。若摺紙易起皺折,妨礙運筆,亦須避免。
(4) 固定:書寫時紙需固定,若紙隨筆動,字便不能隨心應手。方法除了以左手按紙,也可以用鎮尺壓在適當位置,使紙固定。
(5) 待乾收紙:墨汁未乾時收紙的下場大家都很明白吧!好好的一個字平白多了個「鏡像」,有時實在令人哭笑不得。還有,不要自作聰明的將作品「曬乾」,或是想用衛生紙吸乾,這樣不但會使墨易脫落,且會使墨色受損。收拾時,不要任意摺疊,以免損紙,有礙觀膽。
(6) 藏諸乾涼處:紙受潮易腐朽,過度乾燥又會破裂,因此若想使貴大作能長長久久,就保存在乾燥陰涼的地方。其他如蟲蛀也需注意。
(7) 臨摹要項:
→練習寫小字用毛邊紙,大字用淺黃色七都紙,書寫屏聯肚宣紙及冷金箋。
→初學寫字用吸墨的毛面粗紙,練習日久,遇到純細光澤之紙,自然格外覺得易寫。
→摹帖宜用油光紙,取其紙薄透明,容易鉤摹。
→硬紙用軟筆,軟紙用硬筆,此即「弱者強之,強者弱之」剛柔相濟的中道要訣。
6.紙的相關用具
(1) 【墊纸】以筆飽蘸濃墨寫字時於頓挫重按處,力透紙背,墨滲紙外,不但會沾汙桌面,且筆畫染開,也會破壞畫面。所以需要以吸水紙或布墊在紙下,可以將滲出的墨吸乾淨,保持畫面整齊。選墊纸要項以白色紙質或是毛毯等吸水性佳的材料均可。
(2) 【詩筒】日常吟詠唱和書於詩箋後,可供插放的用具。多以竹制,取清雅之意。
(3) 【鎮紙】又稱書鎮,作壓紙或壓書之用,以保持紙、書面的平整。常作各種動物形。
五.硯
1.硯的起源
(1) 硯石是供磨墨之用的石塊,它雖然在「筆墨紙硯」的排次中位居殿軍,但從某一方面來說,卻居領銜地位,所謂「四寶硯為首」,這是由于它質地堅實、能傳之百代的緣故。所以,現今社會上「四寶」中以硯最為多見,受人喜愛的範圍也最為廣泛。
(2) 考古學家曾在陝西省臨潼縣姜寨一處原始社會的遺址中,及現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繪的工具,其中有一方石硯,硯有蓋,硯 面微凹,凹處並有一根石質磨杵,硯旁留存數塊黑色顏料。很顯然,這是先民們借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制。由於這處遺址歸屬於母系氏族時期的仰韶文化,故這方硯台的實際壽齡已超過了五千個春秋。
(3) 硯這種附帶磨杵或研石的形制從甚麼時候才開始發生改變,即取消磨杵或研石,而接近於現在的硯呢?目前所知,要直到兩漢時期。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,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,故不須再借助磨杵或研石來研磨天然或半天然墨了。如此看來,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,才逐漸消隱,盡管今天已不為所用,但其為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仍不可沒。
2.硯的種類
(1) 秦磚,漢瓦,玉硯,陶硯,歙硯,廣片。
(2) 硯台主要由石、泥、玉、青瓷、紫沙等材質製成,其中石覓最為常見,據考究,西晉期間的硯台,多為『青瓷硯』,『端硯』出珼於唐代。宋元明清則以『端硯』和『錫硯』為主,清代還有少量『玉硯』和『紫沙硯』。
(3) 多數硯台為石硯,石硯的種類較多、有『端硯』『錫硯』和『澄泥硯』等。其中『端硯』和『錫硯』為上品,宋代的文人雅士最喜此兩種硯台。端硯石產於廣東肇慶市(古稱端州)東郊羚羊峽斧柯山的端溪水一帶。錫硯石產於江西省婺源縣歙縣,其特點是質地細膩、光滑、高密度,受氣即能凝聚成水,極適宜研墨,上佳的硯石中可見「金絲」「銀絲」及各種「眼」,加上在巧妙的構思和雕刻下,更顯神韻。
(4) 端硯
(A) 端硯為硯之上品,亦可再分等級。它出產自東七高要城斧柯山,唐之前屢端州,故得名。山下際潮水,距江濱三、四里處,逐漸升高分下巖、中巖、上巖、龍巖、蚌坑等採石之所;下巖洞在山底,終年浸水,而硯石貴潤,所以下巖之品顧最佳。
(B) 但浸在水裡的下巖想開採可不容易,只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時才可進入,潭水無出口,須七十個人排座,一個個將裝水的瓮往上傳至巖口,如此做個月餘,潭水始得涸,才能進入取石。明年春天水漲,則又得重新來過了。
(C) 但下巖到北宋時已開採淨盡,明後另辟的新坑或中、上巖,品質就没有那好了。
(D) 端溪硯石擁有各種綺麗的紋理,較著名的種類有蕉葉白、青花、魚腦凍、火捺、冰紋等;百色則以紫色為最優,其他尚有綠色、灰蒼色、灰泥色、白色、黑色、豬肝色等。
(E) 端硯還有另一個特徵,為「有眼」。如「鸚哥眼」「了哥眼」等,據說是石嫩則眼多,石老則眼少,也有以眼來評品質優劣的,最上為活眼,再來是淚眼、死眼等。其實所謂「眼」便是硯上石紋,倒不一定和品質相關。雕硯者往往為留下石眼以證實是端視,而刻意將石眼部分雕鑿成圓柱形。
(F) 早期的端硯主要著重於實用功能,故幾乎沒有加上雕飾,中庸以後才逐漸講求美觀,但是雕琢圖案仍不脫簡樸素雅。到了宋代以後,型制與雕飾才逐漸繁複,雕飾的題材也更多采多姿,使欣賞價值大為提高。
(G) 另外端石的顏色也被視為和品質有關,有紫、青、白等顏色,而以白色最佳,紫色最下。
(H) 端硯的優點,一是下墨,二是發墨,三是不損毫。
(5) 歙硯:
(A) 歙硯產於江西婺源縣龍尾山,唐初至宋代中期,婺源一直屬隸歙州,故所產的硯石稱『歙硯』又稱『婺源硯』。
(B) 歙硯之發現實是巧合,在唐開元時,獵人葉氏追逐野獸至長城里,見那兒的石頭瑩潔可愛,便帶了幾個出来,琢磨成硯。數世之後,他的後人,將硯贈與州令,州令十分喜愛,找人再去開採,於是便廣為流傳。至南唐元宗時,因皇帝首著意翰墨,歙守便獻硯,皇上大喜,提拔他為高官。
(C) 歙硯因為李主而揚名天下,名聲甚至大過了端硯。歙硯的正式開採至南唐才開始,它的地點也是浸在水中,質地也因此而潤澤。
(D) 以硯色而言,歙硯色彩較端硯單純,只有黑色與灰青色兩種。「歙州硯譜」則以硯石的紋理來區分品目。依其分法,歙硯共有七種眉子石(俗稱眉紋),分別為金星地眉子、對眉子、長眉子、簇眉子、闊眉子、金眉子等:外山羅紋有十三種,即餞麤紋、細羅紋、古犀羅紋、角浪羅紋、金星羅紋、絞絲羅紋、刷絲羅紋、倒理羅紋、烏釘羅紋、卵石羅紋。
(E) 歙硯之特性亦如端硯,而歙重於發墨,做大字,端重於細潤停水,寫小字。
(6) 魯硯:
(A) 魯硯最早出現於唐代,產於當時屬青州所轄的濰坊、惱博、益都等地,山東古稱魯,故得『魯硯』之名。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,在「論硯」中說道:「蓄硯以青州為第一,絳州次之,后始重端、毓、臨洮。」
(B) 魯硯得以受封四大名硯之一,絕非浪得虛名。魯硯的紋理多樣,色彩豐富,石質潤嫩,細而不滑,潑墨而不損筆毫,這些都是魯硯成馮四大名硯的主要條件。魯硯因產地不同,而有十餘種不同的種類,較知名的大約有以下。
(C) 『淄石硯』:產於山東博山虞望山等地,質地滑潤、質透如玉、色澤繽紛。宋代唐猷在其著作「硯錄」提及,淄石與端、歙硯不相上下,堪稱魯硯中的上品。
(D) 『金星石硯』:硯石內合硫化鐵細晶成份,外表看起來有如星光點點,故俗稱金星硯。
(E) 『紅絲硯』:是魯硯中色彩最美的,石理若是黃色,則出現紅絲,石理若是紅色則出現黃絲。石質特優,發墨性佳,屬魯硯上品。
(F) 『紫金石硯』:產於山東省臨朐縣。紫金石的色彩為紫色、石質滑潤富光澤,發墨性不亞於端、歙硯。
(7) 洮河硯:
(A) 洮河硯又名洮硯、洮河綠石硯,產於甘肅省的洮河一帶,石色碧綠。宋代趙希鵠在「洞天清祿集」的「古硯辨」提到,除了端、歙二硯之外,洮河綠石硯是最珍貴的硯石。卻因硯石潛藏於深不見底的洮河河底,故自古以來,即被文人墨客視為石硯中的夢幻女神。
(B) 洮河硯的石質非常細膩,紋理圓卷如絲如波浪,氣韻光潤。主要的種類有鴨頭綠、鸚哥綠、湔墨點綠、赤紫石等四種。
(8) 澄泥硯:
(A) 澄泥硯也是中國的名硯之一,唐朝時曾被大量製造,甚至曾被稱為「硯之王者」,其中又以虢州所產的橙泥硯最享盛名。虢州是河南省盧氏縣的古稱,位於洛陽的西方,澄泥硯的製造地大約是在這裡。澄泥硯的特色是,質地堅硬有如石硯,但是,它並不是石硯,而是屬於陶硯的一種,但是其製造方法又不同於一般的陶硯,才能造出質地堅硬的澄泥硯。
(B) 宋人李之彥在「硯譜」中會提到:「虢州澄泥,唐人品為第一。」就品類而言,澄泥硯依不同的色彩可分成五大類:繕魚黃、蟹殼青、綠頭砂、玫瑰紫、豆瓣砂等。不過,由於其製作方法失傳,現今所仿製的澄泥硯,其質地已大不如昔。
(9) 松花硯:
(A) 松花硯又稱松花江綠石硯,產於哈爾濱西方的砥石山上,清代以前,當代人取之作為磨刀石,直到康熙皇帝才發現它是製硯良材,命置身於群硯中,松花硯仍然毫不遜色。
3.硯的製法
(1) 宋代蘇易簡「文房四譜」中曾詳細提及澄泥硯的製作方法,譯成白話即為:「首先在水溝中取泥(稱為墐泥),用絹袋包墐泥,置於裝滿清水的水甕中過濾,使墐泥透過絹絲沈澱於甕庶。然後慢慢倒出清水,留下甕底的細泥,使細泥乾燥後,如黃丹團(大概是一種黃色丹藥)混合如麵糰狀,不斷敲擊直到堅硬,再用竹刀刻成硯狀,大小隨意,稍微蔭乾後,再用利刀加以整形,然後再乾燥。把硯模乾燥時,須用稻糠與黃牛糞攪和,再放人窯裡燒上十天。出窯後,再放人黑蠟,用米醛之。」
4.硯的選擇
(1) 以石質為主:硯材類多,銅、玉、磚、瓦、陶、石皆是,另以碧玉為硯,堪稱上品。而切合實用且兼具各種特色者當推石硯,硯之形式,不論方形圓形,一要「石理細膩」,石質能發,磨時快而細且不壞筆。二要硯心凹進,可以多貯墨汁。三要有蓋,可以使裡汁慢乾。
(2) 潤澤有光:硯石貴於潤澤,端、歙俱以此著稱,因若不潤則墨中水分易被吸收,導致濃度太高,滞筆難運。端、歙石長年浸於溪中,故潤澤有光,潤澤與否可以目光辨之。
(3) 肌理細腻:硯石紋理精細,則表面平滑,易於磨墨,磨出来的墨亦匀細可佳;這種硯不但發墨,且不損筆毫,端、歙二兩種皆為此中之最。若表面不平,上硯有聲,墨必粗劣不匀,且損筆鋒。這可從視覺、觸覺、見查得知,並不難明白。
(4) 質堅而差軟:石質以堅硬為上,而石若過堅,敲之聲響者亦較堅而差軟,敲之聲低者為差。故硯石宜潤,潤則無剛硬之性,即所謂「差軟」,石堅而差軟,乃有溫潤之性,故能發墨久不乏。選硯時敲之聲高者質堅較劣,低而有韻者,石差軟較優。
5.硯的使用
(1) 儲水:硯也需要滋潤,平時需要每日換清水貯之,硯池不宜缺水,古人叫做「養硯」。
(2) 使用須換清水:别直接以養硯研水磨墨,而熱水傷潤損墨,切記避免。
(3) 用後刷洗:硯石使用之後,必須將餘墨滌去,不可使之凝於硯上。不然殘墨乾則結成渣,第一妨礙研磨,第二傷筆毫,且會損害硯面。若與新墨相混,則無下墨或發墨之利。洗的時候可以用絲瓜穰等物助之,但不可以堅硬之物用力擦拭,以免傷害光滑的硯面。
(4) 新墨輕磨:新墨棱角分明,若用力磨易損傷硯面,使用時輕磨就可以了。
(5) 將墨取出:研墨之後,即須將墨取出,不要放在泡中,否則墨與硯膠黏難脱,易損硯面。若不小心黏住了,可先用清水潤之,將墨在原處旋轉,待其鬆脱後再取出。
6.硯的相關用具
(1) 【水注】注水於硯面供研磨,多作圓壺、方壺,有嘴,也常作辟邪、蟾蜍、天雞等動物形。
(2) 【硯滴】又稱水滴、書滴,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。
(3) 【硯匣】又稱硯盒,安置硯台之用。以紫擅、烏木、豆瓣摘及漆制者為佳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