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
《建築》中國建築簡史
一、史前時代
據《易經‧繫辭》『上古穴居而野處,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,上棟下宇,以待風雨。』
《史記》古時黃帝有合宮,唐堯有衢ㄑㄩˊ室,虞舜有總章。』
此時的原始建築形式,是以枝條與泥土作成半穴式的茅草房子,屋頂舖以蘆葦,地面舖以灰泥。
二、殷商時代
《周禮‧考工記》『殷人重屋,堂脩七尋,堂崇三尺,四阿重屋。』
《淮南子‧本經訓》『紂為璇室瑤台。』
商代建築,開始利用「版築」的方法;所謂版築,即是於兩塊木板之間填土做成屋牆。此時建築物大都築於平台基礎上,有些以石柱支撐覆著茅草的屋頂;另外有些重要的宮室建築,則以石雕獸像為飾,屋樑則繪上各種紋飾。
三、周代
有「宗廟」「明堂」「台」等分別。更有「樓」「觀」「城關」「榭」「亭」「閣」等不同建築形式。
「宗廟」是天子諸侯與大夫祭祀祖宗之所。
「明堂」是天子宗祀朝覲與聽政之處。
「台」是用木架撐起的樓台。《左傳》中曾說諸侯以台為城寨、瞭望與宴飲之所。
周代城市發展相當可觀,《周禮》『匠人營國方九里,旁三門,國中九經、九緯,涂九軌,右祖左社,面朝後市。』
春秋戰國時代,除了天子以外,諸侯各國也都建有都城,而都城四周皆以泥土版築而成。
《楚辭‧大招》描述當時尚有「夏屋」「小壇」「苑」「囿」等。
周代遺址中,發現了不少當時使用過的瓦片,至於建築物本身各種名稱;梁、棟、梲、節、桷、楣、榱等更於各種文獻中頻繁出現,可見周代已有相當規模的木構建築;至於磚、瓦的使用,從西周到戰國,也已相當普遍。
四、秦代
秦始皇大興土木,除了於都城咸陽興建秦宮外,更於各地廣置行宮三百餘所,便於巡行天下駐蹕;其中要以阿房宮最具規模,史稱阿房宮東西五百步,南北五十丈,山茆藻梲,畫棟雕樑,極為富麗堂皇。
唐代杜牧《阿房宮賦》『五步一樓,十部一閣;廊腰縵迴,檐牙高琢;各抱形勢,鈎心鬥角。盤盤焉,峰房水渦,徂不知乎幾千萬落。』
五、漢代
漢武帝時建有未央宮、甘泉宮、井幹樓、神明台、柏樑台、首山宮、建章宮及明光宮等。
漢宣帝時有麒麟閣。
漢明帝時有靈台、許昌公與洛陽台等。
漢代興建宮殿,於入門二側建有瞭望用的「闕」,宮內亦有高樓或高台的建築,可供登高、遠眺、庋藏或宴享之用。
漢代建築大都為木構,屋頂覆以瓦片,並且已有簡單的木製斗拱以支持屋頂的重量,建築物外側常有鮮麗的圖案,屋內也有壁畫的裝飾。
除一般建築外,漢朝墓室建築亦頗具特色,典型的石構祠堂,最普遍的裝飾就是石刻畫(又稱畫像石),採用淺浮雕的方式刻畫圖像。
六、南北朝時代
由於佛教勃興,佛教建築開始興盛。
『南朝四百八十寺,盡在樓台煙雨中』
現存我國最早的佛教建築,是位於河南嵩山的嵩岳寺,是一作十二層高的石雕佛塔。
「佛塔Stupa」原是印度廟宇的建築形式。
南北朝時代最具規模的建築,應屬各地佛窟的開鑿,最著名的是敦煌石窟;石窟內除了塑造佛像,更有各種壁畫的裝飾。
七、隋唐時代
隋煥帝建有西苑,頗具規模。
唐代定都長安,長安古城的設計頗具特色,略呈長方形,主要衢道縱橫其間,有如棋盤,城內重要建築有玄武門、太極宮、大明宮、含光殿與大、小雁塔等。
唐代建築,皆為木構,現存日本奈良東大寺,頗具唐風,可以窺見唐代建築形態。 中國五台山南禪寺,為現存典型唐代建築之一,屋頂翼角翹起,這種造型,對於後世影響十分大。
唐代建築普遍已經採取斗拱支持屋頂的重量,唐代以後,斗拱的形制愈趨於複雜,能與實際的機能配合。另外,長安附近的玄奘塔,也是唐代重要建築,不過此塔係以石塊與磚塊砌成,形式頗似漢代木構的「樓」。
八、宋代
宋代技術更為複雜,許多建築物都崇尚輕巧、纖細與高聳的造型。
宋代的建築,尤其是廟宇的屋頂,經常鋪以黃色的琉璃瓦;而木構或者石砌的寺院或佛塔的屋簷也都微微彎翹。
遼朝的建築,塔形莊嚴細緻。山西佛宮寺的釋迦木塔。
宋徽宗建造著名的山水庭園「艮嶽」,對後世林園造景影響頗大。
建築理論方面,李誡著有「營造法式」一書,對於建築材料與技術貢獻極多。
九、元代
元代定都大都/北京,建築規模可觀,分為皇城與外城;皇城即紫禁城,即今之故宮;外城以天壇最具規模;屋頂鋪以藍色琉璃瓦。
北京城於明、清以後,經歷多次改建,「太和殿」明永樂時代所建,後來又經幾次重修。
中國建築所使用的斗拱,元代以後,逐漸失其原有重要支持功能,往往流於形式,由於一般建築物屋頂重量增加,不得不改採廊柱加強支撐功能。
十、明代
明代在建築上最重要的成就是庭園的建造,其中以當時人文匯薈的蘇州為中心。
明代較著名的庭院設計有「網師園」、「拙政園」,規模相當可觀。
十一、清代
建築方面,承襲前代遺風,迭有增構。
林園方面,有圓明園的興建以及頤和園、北海御花園等大肆翻修。
廟宇方面,除了於各地增建佛寺外,更大量興建喇嘛寺。
一般建築的結構,趨於纖巧,以建築上的斗拱為例,除了柱頭尚有一般結構功能外,其餘皆為裝飾而存在。
清代宮殿陵廟的屋頂,大都覆以黃色琉璃,諸王府第則採綠琉璃,然而民間則不得使用琉璃,遂造成官府與一般民居極顯著的差異。
十二、中國建築要素
中國建築,從最早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的住宅到殷商的宮室,乃至明清時代的宮殿、廟宇建築,大致說來,都是以木構為主。由於木構建築材料不及石塊、磚塊較能抵抗自然災害,故無法保存較長時間;因此,唐代以前的建築,保留下來的極少。此外,中國建築,自古至今,不論是宮殿、官府或者民居,大都具有共同的要素,即:臺基、柱樑(含斗拱)、屋頂三大部分。其中又以承受屋頂重量與支持屋簷的斗拱部分,歷來變化最大。宋遼以降,斗拱形制不斷改觀,計有五種:
(1)由大而小
(2)由簡而繁
(3)由雄壯而纖巧
(4)由結構而裝飾
(5)由疏朗而繁密
中國建築的另一大特色,乃是色彩的應用,尤其是宮殿或廟宇,更為講究。其中經常使用的色彩有赤丹、青、藍、碧綠、金點。北魏以來,琉璃瓦的使用相當普遍,也為中國建築增添異彩。
中國建築之講求平衡、對稱的原則,應是「中庸」或「允執厥中」的最佳表現。
待續@@+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