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

《舞蹈》中西舞蹈簡史


一、中國舞蹈簡史
◎先秦時期
  中國自先民神話傳說起,舞蹈一直存在先民的生活中。用於祭神、祭祖的祭禮以及國家的慶典等。
  西周時,舞蹈的創作極多:
    帗舞:用於社稷祭祀。
    羽舞:用於祭祀四方,有冀蔽之意。
    皇舞:用於旱災祈禱,有陰陽相濟之意。
    兵舞:為兵士操練作戰之舞。
    干戈舞:用於祭祀山川、有捍衛之意。
    弓矢舞:武舞,用於大射,及操練戰士。
    人舞:不持物而舞之群舞,象徵內心之歡愉。
    旄舞:持旄旗而舞,用來呈現壯觀之舞容。
    干戈羽籥ㄩㄝˋ之舞:大學教育
    六儀及小舞:小學國民教育
  《禮記》「…十有三年,學樂、誦詩、舞勺、成童舞象。…二十而冠,始學禮,可以衣裘帛,舞大夏,惇行孝悌。…」
◎秦與兩漢
  由於外國文化輸入,樂舞寢盛,有雅舞雜舞之別。
    雅舞:用之郊廟朝饗。
    雜舞:用之宴會。因當時樂府流行,遂有公莫、巴渝、盤舞、鞞舞、鐸舞、拂舞、白紵ㄓㄨˋ等雜舞產生。
◎隋唐時代
  隋唐時代,雅舞中的文、武二舞,仍承襲先代,而雜舞則更為發達,並大量採用外來的樂舞。
    雅舞:破陣樂舞、九功舞、上元舞、神言大樂舞、七德舞、中和舞。
  而宴會中最重視燕樂,燕樂中樂、舞。均為唐人所新創,最能表現當時之民族精神和情趣。燕樂的舞蹈分為坐部伎與立部伎。在燕樂沒落之後,代之而興的是法曲
    燕樂:景雲舞、慶善舞、破陣舞、承天舞、長壽舞、大定舞。
    外來舞蹈:高麗伎、胡旋舞、廣袖舞、高胃伎、龜茲伎、疏勒伎、康國伎、波斯舞。
    另有清樂、西涼樂、雜戲、軟舞、健舞。
    法曲:霓裳羽衣舞。
  唐玄宗時,選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於內教坊,因近於禁苑的梨園,故名為「皇帝梨園弟子」,又稱為梨園樂,為中國最早有計劃培養舞蹈人才的場所。
◎宋元明清
  五代天下大亂,以雜舞及外來舞蹈相互爭奇鬥艷,並成為皇室宮廷與民間的娛樂項目。但因兵亂、干戈不息、賦稅繁重、征斂於民,舞蹈藝術自然無法發展。
  宋元時期,因宋人重理學、元入主中國,文人多不愛仕進,隨把滿腹學識去編詞曲,由是戲曲大興,而舞蹈則淪為次要。
  明清時期,除有部分雅樂用於祭祀郊廟外,崑曲、雜劇等地方土調等益行興盛,並銳變為今日京劇的形態,此時舞蹈僅作為表現戲劇內容的工具罷了。
二、西洋舞蹈簡史
◎全盛時期
  歐洲的舞蹈,由埃及轉入希臘。希臘的國民都酷愛舞蹈,致力學習舞蹈。並知舞蹈中含有教育上的價值,所以對舞蹈的表現技巧方面,加以研究、改良、創造。
  而舞蹈由希臘在轉入羅馬,初期因受希臘精神影響,將舞蹈活動的層面擴大,如競技、體操都採用舞蹈的韻律方法,綜合為一體。同樣的,在舞蹈的動作中,則增加了體操的動作與機械的動作;此兩種動作,並甚為發達、同時對歐洲後來的體操式大動作影響很大。
◎衰落時期  歐洲舞蹈至羅馬末期,人心大變,道德水準低落。舞蹈亦淪為色情、獻媚工具。並因與基督教禁慾主義相牴觸,教會遂下令禁止人民舞蹈,結果幾至滅亡。
◎復興時期
  AD 1489年,因用於貴族巨富的結婚典禮,而受到貴族的保護。由於貴族們的要求只在娛樂,舞蹈表現之情境意義,遂脫離了原始清新、豪放熱情的境域,失去了原始的感情及生命力,摧毀了原是的狂放,而深蟄於宮廷的宴樂上,除了達到社交的交際目的外,並無其他的作用。不過,此時的舞蹈已從基督教的壓迫下解放、復活。此後由15th到17th中,歐洲舞蹈的發展,進步達為全盛時代

                    待續@@+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