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.洛可可藝術的概說
1.18世紀的來到,幾乎没有帶來風格改變的預兆,倒是歐洲各重要畫派的創作與批評都面臨出乎意料之外的重大逆轉,亦即18世紀藝術風格是突然呈現出來的,與過去包括前世紀無甚關連;最初只是把巴洛克風格加以誇大的裝飾性變革。
2.18也紀的義大利仍然是歐洲藝術的重鎮。的確、18世紀是個大環遊的世紀the Great Tour,當時人都認為,除非到過羅馬或威尼斯,否則一位紳士的教育就不算完整。然而藝術創造的驅動力終究還是轉移到法國,雖然在當時除了法國人以外,並没有人察覺到這種變化。亦即「洛可可」藝術可說始自法國。
3.「洛可可」藝術給一般人的印象是輕盈、纖巧而快活,且不食人間煙火,不同於17世紀的法國藝術之莊嚴肅穆,崇高端莊、無藝術家個人之批判。18世紀的藝術則不滿此風格,他們以表現生活的、奇想的fantaisie、性靈的l'esprit是發自藝術家本身的看法。
4.洛可可一詞並非讚美之意,它是19世紀出現的新字,源自法文字Rocaille,指的是新月型的石頭圖案,是一種使用貝殼花紋圖和其他裝飾用石材所做的室內裝飾風格。18世紀通常被冠上「洛可可時代The Age of Rococo」的名稱,為的是彰顯此時期法國藝術所展現的燦爛光輝。
二.洛可可時代重要的代表藝術家
1.義大利
(1) 喬凡尼‧巴提斯塔‧提耶波羅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
(A) 提耶波羅以文藝復興時代威尼斯畫派特有的風格來作畫,集威尼斯傳統的所有裝飾性活力和明亮華麗色彩之大成,很快地就得到歐洲各地人士請他製作濕壁畫的委託,當時天花板裝飾的需求已經不再來自教堂,而是私人宅第,因此主題也變成世俗的,這便是此一時代的典型特色,與前一世紀形成強烈對比。
(B) 作品如【馬里歐斯的勝利】【星球與大洲的寓言】。
(2) 喬凡尼‧多明尼可‧提耶波羅Giovanni Domenico Tiepolo
(A) 採用父親賴以成名的風格作畫,表現得很好,還擔任過威尼斯學院院長。1785年後隱居,其藝術事業的新紀元竟然是1790年以後。他特別喜愛威尼斯的通俗文化及嘉年華狂歡熱鬧的場面。作品如【鄉間的舞蹈】。
(B) 晚年隨心所欲的發揮他偏好諷刺的個性,但都以素描的方式表達。如【龐契內羅的冒險生活】。
2.法國
(1) 華鐸Antoine Watteau 1684~1721
(A) 1702年抵達巴黎時,在盧森堡宮The Palais Luxembourg裡埋首於魯本斯的瑪莉‧德‧麥迪奇系列,使他很快就找到自己投合的畫風。他致力於描繪當時社會與劇院能見到的溫馨題材,他最大的特點是將劇場和真實生活交織在一起,在他的畫中兩者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,在他短暫的一生中,比其他的藝術家付出更多的精神,以開創法國洛可可繪畫的歡愉風格。
(B) 1717年提出他的作品【登陸希疊拉島】因而獲准進入藝術研究院,成為特別為他而定的繪畫類別「獻媚節慶La fete galante」的大師。「獻媚節慶」說明了他的特殊題材;花園的慶宴,戶外演出的劇團,以及閨房內的嬉鬧。他的天份主要是基於某種無法形容的淡淡哀愁,這種憂愁感埋藏在他的作品中,乍看之下並不容易發覺,但是所有的矯飾和優雅作態都懷著一抹痛楚,如作品【梅熱庭Mezzetin】一位愛情失意的丑角。
(2) 夏赫丹Jean-Baptiste Simeon Chardin 1699~1779
(A) 夏赫丹之所以被列入洛可可時期,只是因為年代關係。他認為一昧讓藝術如此輕佻,不是好現象,希望透過純樸的筆法,描寫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,看似純樸卻耐人尋味,具有一種敏感性,去發掘隱藏在平凡中美的事物,以及極清楚的一種空間的規律感,這種特點只有維梅爾可與之相比。畫作表面之下,往往蘊藏著更深層的道德訊息或暗示。
(B) 精煉的筆法與光線的表達,靜物作品中之寂靜氣氛是他的特點,對於時間性,個別性特別注意。一方面有客觀的分析能力,另一方面又充滿細緻的詩意。
(C) 作品【靜物】【從市場回來】。
(3) 布榭Francois Boucher
(A) 是路易十五的首席畫家,與龐芭杜夫人關係密切而獲益Madame de Pompadour路易十五的皇后,他是典型的法國洛可可畫家與設計家,事實上也是最有天份的。1765年被擢升為皇家藝術研究院院長。
(B) 他是一位充滿創意,朝氣蓬勃與魅力十足的畫家,也是一位卓越的製圖家。1724年榮獲「羅馬大獎」1727年前往義大利,1731年回到法國。早期的作品顯示出他對威尼斯繪畫的讚美,尤其是里奇和提耶波羅的作品。然而、不到數年光景,布榭就發展出自己明確的風格,充分顯露出典型法國人對優雅的表達,優美的造型與大膽的耽於聲色的敏銳感覺,作品如【擾人清夢】【梳妝中的維納斯】。
(C) 特別在他的顛峰之作如【黛安娜出浴】中成功的讓我們分享他對女體的膜拜;那種吹彈可破的圓潤感及與生俱來的天真無邪,他那些甜美展現裸體魅力,引人陶醉的畫中仕女,絕非僅是枝微末節的表面功夫。
(D) 布榭在畫院中近四十年,扮演著承先啟後的角色,承襲了華鐸、後來影響了弗拉哥納,對人體有其特殊的表現,印象派畫家雷諾瓦就很欣賞他豐滿的人體表現,符合巴黎當時奢華的表達。
(4) 弗拉哥納Jean-Honore Fragonard 1732~1806
(A) 與夏赫丹及布榭學過畫,但作風則趨向魯本斯風格,筆觸非常流暢和自然,其人物的行動有一種浮動性的優雅感。
(B) 作品如【浴者Bathers】。
3.英國
(1) 法國洛可可的繪畫,從華鐸到弗拉哥納,在不知不覺中對英國本土卻有決定性的影響,事實上、這種影響使得英國的繪畫從中古時代以來第一次產生了畫派,這種畫派具有國際性的重要性。最早的重要畫家是霍迦斯。
(2) 霍迦斯William Hogarth 1697~1764
(A) 1730年左右他創造了一種新的繪畫,他稱這些繪畫為「應用現代道德的主題…正像戲台上所表現的一樣」他希望別人把他當作一位戲劇家,儘管他的「演員」即畫中人物、只能演「啞劇」。
(B) 作品【縱慾狂歡的宴會】是從【浪子的旅程The Pake’s Progress】劇本中的一幕,這個年輕浪子沉緬於酒色中。
(3) 根茲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 1727~1788
(A) 開始時畫風景畫,後來卻成為英國上流社會最得寵的肖像畫家,作品【安德魯和他的夫人Andrews】含有一種田園迷人的詩情畫意,這在他的晚年作品中不易見到。作品【席東夫人】表現出一種冷靜典雅的神態。
(4) 雷諾茲Sir Joshua Reynolds 1723~1792
(A) 1784年也畫了一幅【席東夫人】裝扮成「悲劇女神」像。1768年擔任英國皇家畫院成立後的主席。他最值得稱道的是使繪畫在英國被尊為人文科學的一部份,但也限制了英國、美國好幾代學生視覺上的審美能力。
完@@
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